在国家双碳政策推动和数字化浪潮的大背景下,用能企业需以设备物联为基础,做到能源可视化、数字化,用能和运维智能化系统,制造业碳管理平台、碳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工具,正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ESG碳管理解决方案专注企业在环保(如碳排放、碳核算、资源利用)、社会责任(供应链伦理、员工权益)及治理结构(董事会独立性、反腐败机制)的非财务表现。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在京召开工业低碳行动方案研讨会,分析了当前工业领域碳排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围绕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提升工业用能低碳化水平、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研发推广低碳工艺技术、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等进行了交流讨论。加快推进工业领可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编制工业低碳行动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加速工业领域碳达峰中和工作,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央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日趋严格,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管理制度。
2025年全国碳市场进入实质性扩围新阶段:此次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高排放行业同时纳入,并且今年内就需完成首次配额清缴,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显著提升,不再只是”试点运行”。官方明确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的目标,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下,建立国际互认的、精准的碳核算体系变得至关重要。国网浙江电力的”分时碳足迹标签”系统正是一次积极应对,它通过细化核算维度,让减碳成效可量化、可验证,这将成为中国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
全流程低碳数智化解决方案
企业制造业碳管理平台系统核心功能:全流程碳排放管理解决方案
- 使用表格对比传统模式与智能平台的差异:
| 管理环节 | 传统模式痛点 | 碳管理平台智能解决方案 |
|---|---|---|
| 碳核算 | 数据手工录入,易错漏,耗时耗力 | 物联网自动采集,生成符合MRV标准的报告,准确率>95% |
| 配额管理 | 凭经验估算,常出现配额缺口高价购买 | AI智能预测,优化配额分配,某客户年省配额成本3200万 |
| 节能降碳 | 节能点难发现,效果难衡量 | 大数据诊断,自动识别节能机会,并量化减排效益 |
- 碳核算与监测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核算。碳排放管理平台系统支持:
范围1、2、3全口径碳排放核算
自动生成符合MRV要求的排放报告
多维度碳排放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 碳资产管理与交易
通过企业碳配额智能预测模型,精准预判年度配额盈缺,辅助企业在碳市场低吸高抛,或提前布局节能改造,企业直接避免配额超额带来的巨额采购成本。
碳交易决策支持与风险预警
CCER项目开发与管理 - 节能减排智能化
能源消耗实时监控与能效分析
节能潜力自动识别与效果评估
可再生能源发电监测与优化 - 碳达峰路径规划
基于AI算法的碳达峰情景模拟
个性化减排路径设计与优化
减排措施成本效益分析
行业应用场景
制造业企业
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
绿色工厂建设支持
园区与开发区
区域碳排放监测预警
企业碳效评价与分级管理
碳中和示范区建设规划
金融机构
投融资碳排放测算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碳管理平台技术优势与创新
- 数据融合能力强
支持与ERP、MES、能源管理系统等多平台数据对接,实现碳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校核。 - 算法模型精准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企业专属碳排放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95%。 - 可视化程度高
碳管理平台通过碳地图、驾驶舱等可视化手段,直观展示碳排放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 - 碳管理平台系统扩展性好
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根据企业需求灵活配置功能模块。
未来展望
随着双碳工作的深入推进,碳资源管理系统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碳管理平台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碳排放模拟推演
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碳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
集成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监测功能
拓展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
成功案例:某大型石化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项目背景:
该集团年碳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面临碳配额短缺、用能成本高、碳管理手段落后等挑战。
实施效果:
精准核算碳排放,年节约配额购买成本3200万元
识别节能机会,年减少能源费用8500万元
优化碳资产配置,年创造交易收益2100万元
建立碳达峰路径,确保2030年前实现达峰目标
用户评价:
“碳管理平台系统让我们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管理,不仅满足了合规要求,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碳管理需求诊断、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工业低碳转型、全国碳市场合规管理、江苏制造业碳管理、浙江碳核算系统、广东ESG解决方案、企业碳排放管理欢迎咨询。